“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文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文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教育引领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其本质就是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部也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的写道,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众所周知,培养人的方式和方法是多样的,培养人的场域也是广阔的。如何能在无处不在的育人空间中,融入思政的元素来达到为国育才呢?如何能将思政的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人民大众生活的点滴之中,让生活处处有思政、时时能育人呢?在融入思政进行育人的工作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了多种的探索与实践,而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政融入到专业的艺术课程之中,进行面向大学生的“课程思政”,融入到文旅融合之中,进行面向大众的“旅游思政”,何洋托美次仁就是其中的一位教育实践家。
把传承非遗融入到“课程思政”课堂的教育实践
作为藏族教师的何洋托美次仁,目前是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负责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他将非遗的传承教学融入到艺术专业的教学之中,讲授的课程《中外舞蹈史》2021年1月被立项为四川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1月被立项为四川省省级“一流课程”。
采访中,何洋托美次仁博士谈到:“按照教育部‘双带头人’的工作要求,学校组织部和学院党委选拔我兼任了学院的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工作中我曾申报并立项了校级党建重点课题项目“课程思政”非遗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对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研究。结合该课题的研究内容,我将非遗的传承教学融入到了我教学的艺术专业课程之中进行“课程思政”,为大学生讲授非遗的知识,带领大学生传习非遗的传统舞蹈,在唱歌跳舞的愉悦中让思政变得有温度、有美感、有情怀。大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专业知识中了解了非遗,传承了中华文明,也在非遗的传统艺术项目教学中学习了专业的艺术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艺术化的思政教学,让大学生们主动的树立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润物细无声’的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里。课堂教学是一种实践行为,也是一门人与人思想交流的艺术,重在要有温度、有互动、有创新的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授课教师,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又能通过专业教师的讲授和引导,提升综合能力、健全品德素养。让学生在专业学习里树立了家国情怀,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种“课程思政”的创新课堂实践。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实践家,在坚守四十五分钟的三尺讲台教学阵地中,践行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把非遗的传承教学融入到了专业教学之中,让“课程思政”真正做到了思政育人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传承中华文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传承非遗融入到“旅游思政”课堂的教育实践
“旅游思政”是何洋托美次仁博士在2021年12月应中国舞蹈家协会的邀请,为全国的舞蹈工作者进行“第二届中国舞蹈网络培训班”讲座时所提出的一种理念,其核心是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旅游项目为载体,融入思政的育人元素,贯穿旅游产品的始终,让大众在旅游赏景的环境氛围中、在旅游产品的互动体验中、在身心愉悦的接收状态中,达到事物、人物、思想的交融,使思政的元素入脑入心,在旅游项目之中达到思政育人。
“思政育人是无所不在、是现实可行的,同时也是需要方式方法的。在为四川省甘孜州的木格错景区进行文旅融合产品的项目设计和打造时,对该景区的环境和游客的需求进行了前期的调研。在景区的环境调研中,发现该景区地处川西高原的藏族地区,景色美丽,但景区内的文化艺术互动体验活动缺少。在对游客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游客对景区内的文化项目有着很高的需求,部分游客还表示到,希望能感受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通过前期的调研,我想着能否为景区设计打造“旅游产品+思政育人”的创新互动体验项目。通过调研、分析、设计和探索,借鉴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育人的思路,把旅游的线路和旅游的环境设计为育人的场域,把游客希望获得文化交互体验、希望在旅游中获得正能力作为产品设计的目标,把游客设计为思政育人的对象,将非遗项目、非遗体验、非遗传习贯穿旅游活动的始终,让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得到彰显,使旅游活动成为育人的载体,游客在轻松愉悦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实现全域、全程、全员的促进游客的全面获得感和思想的全面发展。何洋托美次仁博士在采访中对“旅游思政”如何付之于实践和实践的效果中谈到。
为了实践“旅游思政”的理念,做到在大众喜爱的旅游活动中实现全社会参与的思政育人,何洋托美次仁博士带领着大学生们进行了非遗传承的创新创业教学,并申报立项了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再走长征路——非遗传承创新训练项目”。在该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中,他带领大学生们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相关要求,结合《意见》中第十四条促进广泛传播的要求,把非遗的传承融合到了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为景区设计了彰显民族文化、突出《康定情歌》传统音乐主题、传播“康定溜溜调”非遗项目的主题舞台,提升景区的形象和游客量,促进非遗的传播,传承优秀的中华文明。(成都大学)
责任编辑:孟泽 刘立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