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廉网视!
2023年9月22日 13:55:05 星期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 |文体艺术

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维度
发表时间:2023-08-28          文章来源:中廉网视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任务。同年1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部署,认为乡村建设应该从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体系、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入手,从而使乡村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关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展现代文明新成果,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活力。本文拟从价值维度系统阐释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应遵循的理念指引和目标导向,认为新时代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以乡村持续发展为价值基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价值立场,以乡村生态、产业、民生与文化共融发展为核心,以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一、持续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基准

价值基准是指对某项工作或行动的价值判断标准,“宜居宜业和美”乡作为新时代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坚持持续性的价值基准。一方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科学谋划,防止只注重眼前、造成资源浪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我国城镇化趋势、城乡格局变化进行研判,科学谋划村庄布局,防止“有村无民”造成浪费。这要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深入研究本地资源禀赋情况,充分考虑村民需求,科学定位和谋划建设项目,既不能安于现状,也不能盲目跟风建设。只有做到谋定而后动,规划科学、资金精准、效益持续,才能推动宜居宜业和美建设行稳致远、造福乡村。另一方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成果要能持续产生效益,既能满足乡村居民的生产需求,又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既要充分整合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构建出具有景观宜居、产业宜业的和美乡村,又要充分利用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实现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推进。总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续深入推进,坚持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让乡村成为每个居民的幸福家园,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奠定厚实的基础。

二、人民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立场

从“宜居宜业美丽”到“宜居宜业和美”的转变,不仅意味着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还代表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宜居宜业美丽”强调外在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改善,而“宜居宜业和美”在此基础上更关注人的发展,“和美”的内涵体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和美”不仅注重环境的 “外在美”,而且强调“内在美”,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代表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历史逻辑上看,“和美”是对中国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如强调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安排农事的地力观,这些独特的农耕文化构筑了和美乡村的文化基底,要求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必须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从实践逻辑中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关注乡村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要求建设成果要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针对城乡民生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建设兜底性的民生工程,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差距。总之,从“宜居宜业美丽”向“宜居宜业和美”的转变,代表着乡村建设理念和价值观的升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它不仅强调外在环境整治,更关注人的发展和农民精神世界,既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延续,也是对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积极回应。

三、共融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核心

构建宜居宜业的乡村,关键落脚点在“和美”上。“和”强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推动生态、产业、民生、治理和文化的融合发展,重视乡村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美”,意味着乡村建设应遵循持续的、渐进的规律,首先注重生态环境和产业建设的"外在美",再逐步提升民生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人文的“内在美”,进一步挖掘乡村精神内核的文化建设,要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推进乡村建设。

共融性是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核心,共融性与“和美”理念高度契合,应在乡村建设的各个层面充分贯彻落实。一是在生态建设层面,和美乡村要求乡村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互相融合,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产业建设层面,和美乡村要求乡村产业的发展与民生福祉相协调。乡村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在民生建设层面,和美乡村要求乡村民生建设与乡村治理相结合。乡村应当积极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乡村应当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四是在乡村文化建设层面,和美乡村要求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乡村应当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营造乡村的文化氛围,培育乡村的文化自信心。总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村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将生态、产业、民生、治理和文化等各个层面进行紧密融合,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四、现代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

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是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农业现代化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的现代化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涵。系统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既是实现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方向。从宏观上看,在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加强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政策扶持能够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回流乡村,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政策帮扶下,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快速向农业和乡村集聚,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发展动能。从微观上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整治了乡村人居环境,留住了乡村人才,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体系,传承了乡村传统文化,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乡村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有利于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软件环境和硬件基础。良好人文氛围吸引农业人才回流,科技聚集促进现代农业科研应用,完善设施支撑农业生产,改进治理保障农业运行安全高效。可以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方位推动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总之,农村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目标,它需要推进农业生产、农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农民素质等多方面现代化,对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来说,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可以汇聚各方力量参与,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软硬环境保障,两者高度契合,需要系统推进,共同促进农业强国的实现。(彭春辉 王颖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孟泽 刘立晟

 
上一篇:聚焦国赛 | 2023年“中银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隆重举行
下一篇:2023年“农行杯”青年电商直播创业孵化大赛决赛路演圆满结束
  • Copyright  ©  2016-   本站所刊“中廉网视”各种资讯和信息,均为中廉网视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版权局版权登记证书:中廉网视平台 ,软著登字第6640467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30141
    京ICP备1903017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25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 14264 号
  • 监督电话:010-53605619   联系邮箱:zlws20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