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指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襄阳市樊城区区委、区纪委监委坚持从“实”处着手,将廉洁文化建设列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融为一体”,以上率下强责任,文化引领抓创建,融合推进促深化,形成了一批廉洁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擦亮了“清廉樊城、凡事必成”的金字招牌。
在压实责任上下功夫,筑牢廉洁文化思想根基。区委总揽全局抓谋划。樊城区区委把清廉樊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区委书记率先扛起主体责任。换届以来,区委常委会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先后6次专题研究部署清廉建设工作,统一“让廉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共识。区“四大家”领导坚持每月一次常态化到镇(街)联系点、分管系统调研,督促工作进度,解决具体问题,带动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工作新格局。牵头单位统筹协调抓指导。樊城区纪委监委通过班子调研督促、派出机构督办、专项巡察监督“三项措施”,加大督促力度,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督导7个政府牵头部门通过召开现场会、调度会、观摩会、评比通报等方式,引领廉洁文化融合经济社发展创建工作,确保全面推进,一体推进,取得实效。各级单位立足实际抓落实。樊城区各级党组织、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因地制宜、因案施策,把廉洁文化建设与行业特点、辖区资源、单位文化特色等结合起来,切实开展纪法教育、群体活动、制度建设、解决民生关切等“十大系列活动”,抓铁有痕,踏石有印,在潜移默化中浸润群众思想,匡正政风民风,促进经济社会同频共振。

廉洁长廊进乡村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做实融合上下功夫,增强廉洁文化内生动力。在政府公益事业中嫁接廉洁文化。充分发挥区纪委监委等常委部门协调优势,运用系统思维,采取嫁接、联合以及市场开发等办法,整合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力量,产生1+1>2和1+7+N的裂变效应。樊区人民政府坚持将廉洁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利用公共设施改造升级机会,先后建成清河口清廉文化广场、水星台家风馆等一批全省全市知名廉洁文化品牌,成为市民学习休闲,感受发展好去处。结合乡村振兴拓展廉洁文化。乡村振兴,廉洁先行。樊城区持续结合城乡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利用村民院落、议事亭、墙体,绘制廉政漫画、书写廉言警句、张贴家风家训等,让清廉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建田山、花园、普陀、金牛、张湖等村(居)新建清廉文化广场10余处,开展党和方针和政府政策宣讲活动200余场(次),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100多个,清廉文化广场为誉为“百姓福地”。挖掘廉洁文化经济社会效益。创新廉洁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工作新思路,协调襄阳市襄江国投公司在55公里的全国最美“一号公路”上建设廉政文化长廊,致富果园,观赏花海等,被湖北省推介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100万人,创造综合经济收入2000余万元,廉洁文化焕发出经济社会新活力。

廉洁警示牌成为党员干部办公标配
在抓实创建上下功夫,挖掘廉洁文化“源头活水”。把文化引领作为基本主线。通过构建廉洁文化有形载体,用廉洁理念引导全民形成崇廉尚洁共识和遵纪守法自觉,强化了全区政治生态。如花园村的法制文化、田山村的孝廉文化等20余个村(居)文化,与清廉文化一起,构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辉映的清廉文化特色品牌,被襄阳市纪委监委以现场会形式加以推广,助力市民对党风廉政建设知晓率、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把载体建设作为基本路径。把廉洁文化建设贯穿于党员干部学习筑基、学习筑魂、学习筑梦工程。通过“党建育人”构建清廉之本、“清廉课堂”铸就清廉之魂、“三红医院”推进清廉之治、“师德工程”锻造清廉之师、“敢管善治”涵养清廉之风,在全区打造出45个有声有色的教育管理载体,为清廉文化的形成、提炼、传播、传承营造了良好氛围。把群众参与作为主体力量。组织基层村居社区实现网络化管理,发动群众踊跃参与到廉洁文化活动中去。通过开展基层廉政宣讲、廉政书画评比、廉政剪纸展示等活动,开展廉政教育,宣传廉洁知识,弘扬廉政家风。一年来,樊城区共开展各类廉洁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参与者突破20万人(次),学廉、崇廉、守廉、护廉已成为习惯,成为常态。把教育熏陶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在经社会发展全过程发挥廉洁文化载体的教化保障促进功能,协调宣传机关,组织教育部门开展廉洁文化进单位、进企业、进工厂、进医院、进校园、进村居“六进”活动,让广大市场主体和服务对象感知、了解、监督、践行廉洁文化,推动“清廉樊城、凡事必成”全国同类城市最优营商环境形成,助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纪委监委 孟荣)
责任编辑:孟泽 刘立晟